後端工程師
-人生第一次寫了轉職的心得,紀錄一下這幾個月做了甚麼以及轉職的一些想法
緣起
在讀完大學四年、碩士兩年的生物相關科系,大學就不提了,虛度光陰,但是碩士兩年其實學到蠻多東西的,尤其當你的指導教授是一個很有學術熱忱、對學生也非常好、甚至會親自動手下去做實驗的類型。碩士兩年過後我就開始找工作,碰到的工作類型在生物類型的科系不外乎就三種
當然自己創業的這邊就不提了。
我自己蠻排斥業務性質的工作,檢驗方面的工作我的科系進不去,唯一的工作類型就是做實驗。工作了一陣子我覺得自己的工作熱忱逐漸的被消磨掉(可能也是我實驗一直失敗的關係吧),內心一直有點焦慮,一直看不到自己未來的方向。
算是很偶然的情況下,我想起自己的碩士期間有碰過一點程式的相關基礎,例如用python的pandas套件來處理、整理一些excel檔案。正好那陣子AI很火,所以我就想試試看,能不能來學AI並且轉職成資料工程師。
2020/9 - 2021/12 撞牆期
決定好要往AI發展後,我找了很多的學習平台,也看了很多youtube的影片,那時候開始有目標的學習是從Cupoy平台上面的機器學習馬拉松100天,每天就下班回家開始完成今日的進度,不過慢慢的就覺得資料科學家有幾點或許不太適合我自己
沒有特定的資料集
當然有很多的資料可以拿來練習,例如Kaggle上就有很多示範的資料集,也可以去參考別人怎麼做到比較好的資料的整理。但是畢竟還是很難應用到我目前的工作上,學習的過程很虛浮,沒有很強烈的成就感。
統計學
我的統計學真的超級爛,做特徵分析的時候,光是PCA(主成分分析)就快讓我發瘋了,隨著每天這樣慢慢的跑進度,我發現自己越來越討厭機器學習這個領域。
<aside> ⏰ 這段時間是我在程式學習上最痛苦的一段時期,因為沒有任何的引導,也沒有相關經驗的前輩可以跟我說接下來可以做什麼。相關知識的筆記不斷在增加,但很少用得上。我就在一個不知道自己可以幹嘛的漩渦中打轉,也開始會質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寫程式,因為沒什麼成就感,也從未靠自己完成讓自己滿意的作品。於是到了年底,我開始思考要加入一個實體課程來幫助自己進行進一步的學習。
( from 訓練營的同期生宇軒,這段文字很好說明我當時的心情 )
</aside>
2020/12 - 2021/3 開始尋找一個實體課程